Tuesday, 2 August 2016

做公益,不仅要有情怀,更应讲科学

来源:光明网 作者:曹华飞
相比民间组织的盲目性、随意性,海南三亚的这次行动按理说由专门的行业协会来实施,更应该严密、科学、充分地论证。有情怀,更要讲科学,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。
近日,一个名为“三亚海鸥召回行动”的项目吸引了公众的视线。一家名为“蓝丝带”的海洋保护协会宣布从青岛引进一批海鸥来驯化放飞。然而媒体公布了召回的“海鸥”照片后,相关专家却表示这批被运往海南的幼鸟根本不是海鸥而是燕鸥,并没有在海南的已知繁殖记录,只是迁徙时途经海南,“召回”一说本就无从谈起,甚至还可能影响当地生态,一时间争论四起。

普通燕鸥(Sterna hirundo)

海鸥(Larus canus)

红嘴鸥(L. ridibundus)
从专家科普中,我们逐渐清楚了海鸥和燕鸥的区别,了解到鸟类迁徙、留岛、繁殖等习性特征,并从文献中获知海南岛常年鸟类分布情况。这些背景知识,架构在生物物种和地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上,不但应该是科普读物的内容,更应该是像“三亚海鸥召回行动”这类项目的立项研究和决策安排的基础知识。

被运往海南的“海鸥亚成鸟”,既不是真正的海鸥,也非最容易被称作“海鸥”的红嘴鸥――尖长的嘴和纤细的身形其实早已暴露了真实身份,它们是燕鸥。
面对舆论的质疑,三亚林业主管部门通过当地媒体给出了回复,他们表示,目前对燕鸥进行“幼鸟育雏后,放飞大自然”属于一种探索性尝试,这种方法能否让燕鸥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,还需要时间进一步检验。据称,召回海鸥是为了让三亚再现“仙人有待乘黄鹤,海客无心随白鸥”的美景,但要满足这份情怀恐怕需要付出很大的试错成本。
但最令人担心的是,生态平衡几乎容不得试错。此次“三亚海鸥召回行动”,组织方此批从青岛引入44只燕鸥幼鸟至三亚,已放飞6只,并据组织方称,该项目将进行5年,预期繁殖3000只燕鸥。如果招引、繁殖的方法如相关专家所说的不科学、不起效,该项目对海南岛生态平衡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。
近些年,一些民间组织大规模“放生”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密切关注,如将毒蛇随意放生到人流密集的山林草丛,将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放生到其根本无法生存的北方河流。就在上个月,浙江温州楠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遭到严重污染,也是因为有人“放生”了六七百斤鱼。
相比民间组织的盲目性、随意性,海南三亚的这次行动按理说由专门的行业协会来实施,更应该严密、科学、充分地论证。有情怀,更要讲科学,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